两岸羽坛小将深圳切磋 林丹“加盟”赛事升温******
图:羽坛双圈全满贯得主、奥运冠军林丹与两岸小选手进行了一场表演赛。/公报记者郭若溪摄
【大公报讯】记者郭若溪深圳报道:一颗羽球扬起两岸情。2025“林丹杯”海峡两岸青少年羽毛球精英赛日前在深圳宝安体育馆火热开赛。作为海峡两岸青少年首次共同参与的羽毛球盛会,赛事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的48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台湾地区有71名小将跨海而来,平均年龄11.5岁的选手们在5个年龄组别、7个项目中展开近800场激烈角逐,用球拍书写青春与友谊的篇章。
在为期两天的比赛中,两岸青少年不仅展示了卓越的球技,更彰显了出色的体育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其间,羽坛双圈全满贯得主、奥运冠军林丹的“加盟”,让赛事热度再升。作为特邀嘉宾,他不仅为获奖选手颁奖,更在赛后与两岸小将展开表演赛。来自台湾的选手吴敏瑄一路过关斩将,夺得U12女单冠军。她在赛后还与林丹搭档双打,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能和林丹配合太开心了!很难忘。林丹很温柔,应变能力很强,第一轮车轮战时用了很多假动作,感觉他每一场球都拚尽全力。”
总体而言,中华交流协会的台湾选手表现亮眼,将U12男单、女单,U14女单,U16男双冠军收入囊中,更包揽U14男单、男双前三名,用实力赢得全场认可。
“这是我第一次到大陆打比赛,深圳的球馆场地大、设备齐全,太专业了!”来自台湾花莲的U16男双冠军张家浩难掩兴奋。他说,大陆选手的拚搏精神让自己印象深刻,“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希望以后能多多交流、相互切磋。”
这次赛事以“羽动两岸,共筑未来”为主题,旨在为两岸及各地青少年羽毛球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自我、切磋技艺、共同进步的优质平台。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与技术水平,赛事设置了5个年龄组别7个项目,覆盖8至16岁选手,充分展现了青少年羽毛球运动的蓬勃发展和竞技水平。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部分罪证******
图:罗瑾、吴旋二人“接力”保存的日军暴行相册,战后被作为南京大屠杀案“京字第一号”证据。
“京字第一号”
•两名中国青年罗瑾和吴旋冒死保存的日军罪证相册,战后被作为“京字第一号”证据提交给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
马吉影像
•迄今发现的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影像,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秘密拍摄。
《拉贝日记》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人约翰.拉贝(John H. D. Rabe)从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记录的日记,是他目睹侵华日军空袭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的真实记录。
《程瑞芳日记》
•第一部由中国人以亲历、亲见、亲闻记录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日记。
《魏特琳日记》
•时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院长明妮.魏特琳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
《东史郎日记》
•日本侵华士兵东史郎于1937年至1945年间撰写的战时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