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采访团 探秘鄂尔多斯绿色转型“南北和鸣”******
图:联合采访团参观内蒙古百川光热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王月摄
【大公报讯】记者乔辉、王月鄂尔多斯报道:8月1日,“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内蒙古行联合采访团走进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氢能产业园。来自岭南的技术火种,与内蒙古广袤草原上的风、光资源深度融合,谱写出新能源领域的“南北和鸣”。内蒙古正以氢能为纽带,与粤港澳大湾区跨区域产业协同,在绿色转型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文智介绍,2024年,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等6项指标跃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正将传统工业场景转化为氢能应用“试验田”──全区每年煤製氢超过700万吨,重型柴油机车、矿用卡车等超100万辆,为绿氢替代提供了广阔空间。
据鄂尔多斯国鸿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震介绍:全球功率最大的石墨板燃料电池电堆──鸿芯GⅢ是由广东国鸿氢能自主研发的核心部件,功率密度较初代提升164%,寿命延长至3万小时以上,彻底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作为大湾区氢能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国鸿氢能2019年与佛山市飞驰汽车合作在鄂尔多斯落地氢能商用车动力系统集成项目,依托内蒙古低廉的绿电成本,打造“绿电製氢─氢能重卡”闭环。这种“广东技术+内蒙古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可覆製的跨区域协同范式。
在包头市达茂旗,华电新能源製氢工程示范项目的电解槽正在满负荷运转。这里每生产1公斤绿氢仅耗电60度,成本约15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核心秘诀在于采用了国鸿氢能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发的插片式带压电解槽。大湾区企业的技术输出正在重塑内蒙古氢能产业链。国富氢能与香港中华煤气合作,计划通过内蒙古绿氢基地向香港供应国际认证的绿氢,探索“製储运加用”全链条跨境应用。
专家观点/旅游可以“窝囊” 生活不可“躺平”******
“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我们会进入到低功耗模式,情绪就像一个非常紧绷的气球,需要得到释放。”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浙江昊梦科技首席心理专家、心理作家、浙江省去哪家族少年警校创始校长王翠芳表示,“窝囊旅游”在心理学上属于一种“逃避性应对”行为,也是一种“及时满足”,“这种行为在短期内减轻压力是可以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可能会加剧现实社会功能的退化,比如说跟人交往工作、抗压的能力等等都会越来越弱。”
王翠芳建议,当代的年轻人能够注意到心理健康问题,放慢脚步进行沉淀和思考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要注意“躺平”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行为模式,可以通过一些有意义的低强度的活动去满足娱乐、释放压力的需求,比如看书、听音乐、画画等。
“当我们选择放松自己,去旅游的时候其实也无需为自己贴上‘窝囊’的标签。”王翠芳表示,自我定义“窝囊”实际是一种防御性的自嘲,通过主动给自己贴标签来缓解外界评价的压力,久而久之会强化消极的自我认同。“漂流本身就是放松的,是娱乐的,就带着最轻松的心情去玩吧。此外,我认为社会的支持对年轻人缓解压力也很重要,比如,可以通过组织线上社群或者线下一些轻度活动来帮助年轻人重建真实的人际链接。”